抖 音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贺卫方:汉语拼音 文化断桥
  发布时间:2012-11-29 00:00:00 打印 字号: | |

本文刊登于《苹果日报》副刊“苹果树下”2012年7月15日。

承蒙编辑先生厚爱,关于东京书店的拙文发表在《苹果日报》的“苹果树下”(2012年6月17日)。收到版面图片,拙文旁边,居然是周有光先生的大作,实在是高人在旁,与有荣焉。况且周先生今年已届107岁高龄,与这位广受爱戴的超级寿星毗邻,直觉星光熠熠,照我心怀,益生荣光。

周先生半个多世纪推广汉语拼音,他的著作《汉语拼音 文化津梁》我也拜读过。对于他老人家在这个领域的重大贡献,作为一个外行晚辈,我实在是不敢赞一词的。写这篇文字,我的电脑使用的输入系统正是汉拼,吃水不挖井人,自己内心里也是充满感激。不过,我还是要冒昧地提出一点异议:中国的人名地名由威妥玛-翟理斯注音法(Wade-Giles System)变为汉拼,造成了某种文化传承的断裂,对此,周先生似乎很少虑及。

这本是一个不该忽略的大问题。汉拼之前,威氏注音法已经有百年历史。1906年春,在上海又召开“帝国邮电联席会议”﹐对中国地名的拉丁字母拼写法进行统一和规范。决定以翟理斯《华英字典》(1892年上海初版)拼写法为依据,省去送气符号等以便电报传输,是为“邮政式拼音”(Postal Spelling System),成为20世纪西方拼写中国地名时最常用系统,汉学典籍,汗牛充栋;口耳相传,约定俗成。过去已习以为常的名物,一旦舍威氏从汉拼,除非汉学专家,有几人能够不晕头转向?

不妨举例说明。美国汉学家艾朗诺(Ronald Egan)选译钱锺书先生《管锥编》(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1998),具有很大影响。因为出版之际已经是美国出版业采行汉拼之时,这部著作的人名地名多以以汉拼拼写。于是,钱锺书就由很长时间通行的Chung-shu Ch’ien变成了Qian Zhongshu。如此,1980年代之前,包括在1940年代主持国家图书馆《图书季刊》以及许多署名Chung-shu Ch’ien的作品就跟后来的钱锺书断了血脉。艾朗诺的译著题献给方志彤先生(他的英文名Achilles Fang),原因是方先生给他介绍了钱先生作品,而且方先生又是钱先生的朋友和Qinghua University的同学。不过清华大学至今的官方英文名称仍然是威氏注音法的Tsinghua University。

涉及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艾朗诺先生似乎努力在汉拼与威氏等传统注音法之间保持某种平衡或曰两头为难。如孔子(Confucius)、孟子(Mencius)、李白(Li Po)就用传统注音,但是老子、庄子、诗圣杜甫等却用了汉拼。与李白、杜甫齐名的白居易,译者用的注音是Bo Juyi,这拼法虽然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所使用,却既不是汉拼,也不是威氏注音法,倒是符合我老家胶东方言的读音。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由于汉拼的引入,带来了一种断裂,一种历史和记忆的断裂。让我们设身处地,站在一个外国读者角度想一下,这种变化会带来多大的困扰。钱锺书先生也许还算幸运,他的著作外文译本大多出现在汉拼时代,所以西方世界大多知道他的姓氏,虽然那拼法Qian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发音。对于更多的中国历史名人而言,那种改名后的人间蒸发最是令人如坠五里雾中。这样的汉语拼音,说是“文化断桥”并不过分。

最后,汉拼带来的断裂也许不只是时间意义上的,也是空间意义上的。在汉语文化圈里,汉拼尚未得到普遍接受。香港的人名里,首任特首董建华用的是接近威氏的Tung Chee-hwa,现任特首梁振英用的则是港味十足的Leung Chun Yin,更多的时候被称为C. Y. Leung。这样,同为董姓,两地之间就Dong不Tung,Liang非Leung了。加上多用威氏法的台湾,真个是热闹非凡,混乱不堪呢。

我很想请教周有光先生,为了弥补这种文化断裂,可否考虑用汉拼作为通常语言学习和电脑输入工具,但在涉及到人名地名时,仍沿用威氏以及威氏法之外已有定名的注音法?尽管这会给人们带来多一重注音系统的负担,但却维护了历史的延续性。

责任编辑:海安市法院管理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