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老人江苏寻亲记
“内蒙古老人的事情终于解决了,老人的前妻一次性支付3万元,两个孩子每人每月支付200元赡养费……”1月4日,海安县曲塘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肖毅的一通电话,让曲塘法庭的干警们为老人千里寻亲故事的完美结局开心地笑了。
半个月前,曲塘法庭诉讼服务站像平时一样人来人往。“我是内蒙古来的,这是我的介绍信。”一位老人小心翼翼地递上一张纸,“我是来找孩子的,请你们帮帮我,帮帮我!”
看着眼前满脸沧桑的老人,法庭副庭长曹凤刚一边递上热水,一边招呼老人坐下慢慢说。
老人姓徐,今年73岁,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78年,老徐与比自己小9岁的周某相识,两人形成了事实婚姻,婚后两人生育了一男二女。1990年的一天,老徐出差归来,发现家中只剩下大女儿,多方打听才得知周某带着年仅9岁的老二、7岁的老三与在窑厂打工的王某一起私奔了。老徐从此开始了漫漫寻亲路,走遍了内蒙古数十个城镇却一无所获。
三年前,大女儿因病自杀,大女婿再婚后将老徐赶出了家门。老徐觉得分外孤独,对离家多年的两个孩子更是日夜思念。
或许是老徐的执著感动了老天。去年11月,老徐在周某亲戚家寻人时,偶然发现周某写的一封信。原来,王某带着周某和两个孩子回到了老家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第二天,老徐便登上了呼和浩特开往南京的列车。
来到海安后,当地县大调解中心、信访局、曲塘镇派出所、曲塘镇司法所等部门积极协助老徐寻找亲人。最终,在曲塘镇大陈庄村找到了王某的老家。意想不到的是,王某与周某异口同声地称自己根本不认识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无奈之下,老人来到曲塘法庭求援。
“20多年过去了,我真的很想孩子。我要起诉,要求两个孩子赡养。”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停顿了一会儿,又补充道,“同志,我本意不是为了钱,只要能见上两个孩子一面,我立刻买票回内蒙古。以后打打电话联系,我就心满意足了。”
如果把父亲与子女20多年后的首次见面地点放在法庭上,很有可能影响双方的未来关系。为此,曹凤刚积极寻求法律程序外的解决办法。他联系大陈庄村村支书、民调主任,希望他们能够做通周某与王某的思想工作。在各方积极调解下,老徐不仅如愿以偿见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孩子,周某也自愿给予老徐经济帮助。两个子女也承诺,将不折不扣地对老父尽赡养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