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 音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法院动态
学方言 习民俗 练技能 海安异籍法官培养突破“瓶颈”
  发布时间:2013-03-05 00:00:00 打印 字号: | |

学方言 习民俗 练技能

海安异籍法官培养突破“瓶颈”

“老太,别着急,我们晓得了,邻家的粪坑朝向了你家堂屋,坏了风水,这个事情我们还要到你家再了解情况,会跟你邻家做工作。”春节过后,我们到江苏省海安县法院采访时,原籍江西的青年法官刘兴海正操着满腔海安话跟当地一位农村老太太熟练交流着。可能你不相信,一年前刘兴海一句海安话也不会说。

近年来,该院随着业务开展,人员逐年增加,异地籍青年干警亦不断增多,已有30人,占全院干警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主要来自山东、安徽、江西、河南等省市,对于海安本地方言和民俗不甚了解,难以与当地群众交流,同时作为新进人员记录速度不快,在日常接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庭审记录等方面更难以顺利进行。

为尽快让他们适应新环境,顺利在岗位成才,该院积极调整培养思路,安排新进人员到审判执行一线,通过学方言、习民俗、练技能,不断拓展培养渠道,打开工作交流之门。督促部门负责人多关心、多压担子、多带头示范。新入职青年干警在住宿安排上特意采用“海安+异地”的结合模式,努力为外地籍青年干警营造一种学习海安话的环境氛围;采取“1+1”结对帮扶措施,每一位外地籍青年干警对应一位当地青年干警,作为海安话学习“陪练”。海安民俗习惯有着其历史独特性,该院依托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外地籍青年干警到民俗研习室、家庭文化室接受民俗文化培训,仔细品琢当地每一种风俗习惯,认真体味地方文化的内涵,尽快让每一位异地籍青年干警适应海安生活文化环境。为解决记录速度跟不上问题,该院以考代训,定期组织书记员海安话、普通话速录考核;开展预备法官庭审考核,实行助理审判员差额竞争上岗制度,提高庭审驾驭和法律文书制作能力。

据悉,坚持常抓不懈后,该院异地籍青年干警不断进步,多数人成功转型为“海安人”,3人成长为优秀法官,1人晋升为中层干部。

责任编辑:海安市法院管理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