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首为郎”可休矣
班固《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代有一个叫颜驷的人,他年轻时就担任了宫殿郎官。许多年过去了,经历了文帝、景帝,一直到武帝当朝,与他同时做官的都高升了,而颜驷却还是一个小小的郎官。有一次武帝经过郎署,看见颜驷,觉得奇怪。这个人年纪这么大,须眉花白,满头银发,却为何只做了个小小的郎官。武帝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开始做郎官的?”颜驷回答:“我叫颜驷,江都人,文帝时就开始做郎官了”,武帝又问:“你怎么这么多年没有得到提升呢?”,颜驷感叹道:“我的运气不好啊。从前文帝喜欢文官,而我却是习武的。到了景帝时,他又喜欢长得英俊的,而我的样子偏偏又生得丑陋。等到陛下你即位,又喜欢提拔年轻人,我却已经老了。就是因为我生不逢时,老是遇不上机会,从未得到过提拔,所以现在还只能一个郎官。”看到颜驷衣服不整的落魄样子,武帝很是同情,回去后即下了一道圣旨,将颜驷从一个守卫宫殿门的小郎官提升为会稽都尉。
这个典故记载的是汉朝的一个普通门卫官从年轻到头发花白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年老时却因得到汉武帝的同情一跃被提升为仅次于将军职位的会稽都尉。虽然颜驷“年老得志”,但其仕途升迁过程中的这种强烈反差不能不让人啼笑皆非。故事的内容即使在今天读来仍颇耐人寻味。
固然,我们现在无法考证颜驷的的“德、能、勤、绩”。但从作者的本意分析,颜驷年轻时之所以迟迟没有得到重用,并非是其没有水平和能力,而是由于领导个人用人价值趋向决定其没有得到提拔;等到其年老时才委以重任,也不是因为领导惠眼识才,而是领导出于同情,送的一个官职罢了。无论是颜驷年轻时的“生不逢时”,还是其年老时的“连升三级”,从中都不难看出,作者是透过当时的社会现象,对封建帝王时代的用人思想和作风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无庸置疑,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经常被媒体爆料用人领域存在的“火箭提拔”和官场上的“三连跳”现象。这些被提拔的对象,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出校门时间不长,学历不高,也没有很特别的业绩。是这些同志特别优秀,还是存在其他隐情?我们不能妄加断言,而媒体上最终的回复仿佛统一口径,都是清一色“考察任用符合组织程序”,这到底是媒体的胡编乱造,还是我们某些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时确实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不能不值得人深思。
用人失当大到祸国,小到殃民,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是举不胜举,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但用人失察的危害性应当引起我们各级领导的重视。
历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伟大复兴,中国特式社会主义的宏伟征程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这些人才不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而且要有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水平;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化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反之只能成为“反能量”。
今年2月,习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曾强调指出:“改进作风,最终要落实到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各级党委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过程。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使那些对群众感情真挚、深得群众拥护的干部,那些说话办事有灼见、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对上对下都实实在在、不玩虚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洁、公众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使那些享乐思想严重、热衷于形式主义、严重脱离群众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党心民心”。习总书记的话一语中的,应当成为我们各级组织部门用人的指导思想。
颜驷“白首为郎”可谓悲矣。颜驷年富力强时,因不合领导“口味”而不被提拔,此其一悲也;颜驷年老体弱时,因领导同情而受到破格提拔,此其二悲也;封建社会人不能尽其才,此其三悲也。
由于作者的思想受那个时代的影响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作为新时代的国家公务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谋,当好人民的公仆;要立足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当前,在习总书记的领导下,我们党的各级组织部门在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已经积极履行政治责任,从选拔对象的产生到任用,从选择程序的公开透明,始终坚持组织考察与民主测评相结合,既注重能力测试,又注重素质考核;既考察知识结构,又注重实践经验,力争把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品行端正、经验丰富、老百姓信得过的人才推上领导岗位。
一个欣欣向荣的东方大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白首为郎”可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