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头法庭巧借“案中案”解决21名民工薪酬
“毛庭长,太谢谢你们了,要不是法官真心为我们着想,我们可能一分钱也拿不到了。”9月5日,年过半百的农民工周存根紧握住江苏省海安县法院墩头法庭毛中海庭长的手,连声表示感谢。
南通中昊家具有限公司是三年多前创办的一家生产家具的小型企业,正常雇佣20多名当地农民工从事劳务。去年以来,由于市场行情变化和经营管理不善,企业逐步走向破产。今年2月的一天,职工到企业上班时,发现大门紧锁,老板已无影踪。情绪失控的职工撬开大门,冲入厂区胡乱发泄着不满,当地政府闻讯派人前往疏导。冷静下来后,经相关部门帮助核算,企业尚欠21名农民工6万余元。相关部门反复做工作后,农民工们同意通过诉讼渠道解决矛盾。
职工起诉后,墩头法庭开辟“绿色通道”,迅速立案、审理。法庭想尽办法与企业老板取得联系,老板派员参加了调解,很快达成调解协议。尽管对困难程度早有心理准备,但案件执行中的种种难题还是超越了想象。执行法官傅荣荣调查发现,家具厂是租用当地村委会的房屋开办的,设备购进时价格就不高,最贵的设备也只有二、三万块钱,在长期的使用中损耗、折旧率又很高,走完评估拍卖程序,所有设备加起来估计仅剩数千元。然而,职工们可不管这些,几乎每天都有几个不理解的职工到墩头法庭询问质疑,无论怎么解释,他们只强调要讨回血汗钱。
面对压力和怀疑,傅荣荣并不气馁,他主动跟工人代表沟通了解企业债权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名职工向傅荣荣反映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称中昊公司曾打过几个官司,由于对方暂时没有履行能力,案件执行一直搁置着。傅荣荣眼前一亮,他赶至院档案室将有关中昊公司的债务案件全部调出,认真阅卷登记。通过阅卷获悉,中昊公司确有三件债务案件中止执行,但不知现在被执行人的履债能力如何。经多方打听,他得知太仓的一家被执行企业曾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如今更换企业主后,已经“活”了过来,正红红火火的经营。
今年8月初,墩头法庭依程序恢复对太仓客商的执行。探获太仓客商六个银行账户后,傅荣荣当即赶至太仓,逐个银行查询。奔波了大半天,前五家银行均未发现银行存款,令人十分失望,但他坚持不放弃。下午临近下班时,傅荣荣一行又赶至太仓农商行。如同发生奇迹一般,农商行账户上出现了太仓客商的巨额存款,他立即予以查封。查封账户后,傅荣荣与太仓客商取得联系,说明债务不因企业主的变化而自动废除,要求其依法履行义务。面对法律规定和法官的耐心劝导,太仓客商“无奈”之下同意履行义务。
太仓款项到位后,墩头法庭通知21名农民工前来领款,于是出现了文前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