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由于人到中年思想僵化的缘故,也许是社会上热衷于功利色彩的讲座比较盛行的原因,所以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讲座和授课之类的活动往往是无动于衷,参加的次数也就微乎其微。
最近,单位组织了一次法律沙龙活动,我有幸聆听了《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编辑部孙长山主任就人民法院案例编报工作所作的讲座,耳目为之一新,如登大雅之堂。其后,心里一直有一种涌动,想抒发一点内心感受,思来想去,便想到玉树临风这个词语,并化解为题,姑当拾人牙惠,卖弄而矣!
在常人看来,原本应是一堂枯燥无味的案例写作指导课,但在孙主任短短的三个小时讲解过程中,却无处不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火花,细细品来,让人茅塞顿开,荡气回肠。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跛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孙主任在教大家如何发现身边的有价值的案例时,引用了唐代的一首诗,十分贴切。意思是说,如果你要挖掘身边的好案例,不要舍近求远、急功近利,而是要静下心来,细心揣摩,用心思考,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案例,编写案例,也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案例创制者。
要创制好的案例与人的思想境界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的案例创制者,不仅对事物的认识独具慧眼,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精神境界,要通过对事物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从而实现从实然性判断到应然性判断的理性过渡,才能作出一个为社会公众所接受的公正判决,也才能形成一个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判例。孙主任的精辟论述,彰显其对近代词人王国维境界观的研究和在法学领域的造旨,足显其才学的博大精深。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这三句宋词诠释为人生的三种境界。纵览孙主任的讲座内容,在其滔滔不绝的流淌中,我们又何尝不能感受他的这种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案例的创制不仅反映了一个法官高尚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展示了他的主流价值观。法官是“士”,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法官要有风骨,不能趋炎附势,不能人云亦云。在孙主任看来,法官应当是公正和正义的守护神,应当是法律的坚决捍卫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一个法官的价值观虽然不能上升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状态,但为老百姓安身立命,为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正义,这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法官毕生的追求目标。
从先秦的儒家思想到北宋理学,从人生的境界到法官的价值,从同案同判到公平正义,在孙主任深邃目光里,在他睿智的辩证思维过程中,我们随处都能领略他法律思想的光芒。
讲座也好,授课也罢,短短的一个上午,孙主任是出口成章,一气呵成。一堂案例写作指导课,他能做到博古通今、旁征博引真可谓是匠心独具、润物无声。
我不能洞察孙主任讲座的全部内容,也不能准确把握他的思想内涵,但我从中感受到一种清新,一种精神力量!那是久旱的甘霖,那是初春的清泉......
但愿这次活动能给我院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吹来一股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