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正义”————这是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法官的生动定义。对于动辄可让人身陷囹圄的刑事法官而言,正义不仅仅是判决书中记载的最终结论,更是案件审理过程中闪耀的人性和智慧。
江苏海安法院刑庭副庭长许晓莉,一位已经在刑事审判领域扎根十二年的女法官,正是用行动演绎着一幕幕生动的“正义之歌”。
“公心”为民生
2014年正月,年味还未散去,一起棘手的案件就摆在了许晓莉的桌上,海安当地一家纺织厂的老板被指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
许晓莉翻开卷宗,里面有一叠厚厚的材料,是三百多名被害人的陈述。看完之后,许晓莉意识到案件不仅复杂,而且涉及到一方稳定,决不能草率作出判决。
就在案件审理按部就班推进时,原纺织厂职工与众多被害人纷纷到法院、政府信访,加之被告人在庭审中对集资诈骗犯罪事实矢口否认,更加激化被害人的情绪,各方矛盾十分尖锐,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困境。
许晓莉多次亲自接待当事人,详细了解诉求,同时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在保证原纺织厂职工薪酬问题优先处理的情况下,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最大程度降低被害人损失。
在这期间,许晓莉连续加班一个月,将三百多名被害人的损失逐一核算,确保准确无误。
历时十个月,这起涉案人数多达三百余人,涉案金额高达六千万元的案件最终画上完美句号,被告无一提出上诉,被害人无一人信访。
“专业”化质疑
“许庭长,您在判决书中的说理真是无懈可击,我会把您这篇判决作为范例,给我的学生讲授。”放下电话,许晓莉长长地舒了口气。
2014年4月,许晓莉担任了一起资源环境类刑事案件的审判长。涉案单位系一家化工厂,将生产中违规处理的固体废物,倾倒于黄海堤边,险些造成严重污染事故。
这是海安法院全面启动资源环境纠纷案件“三审合一”集中审判后,受理的首起案件,引发各界极大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被告人女婿是我国某重点政法院校教授,案件还未审理,便致电许晓莉,声称其已就此案多次向业内专家咨询,均认为不构成犯罪,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庭审中,辩护人亦就本案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事实认定问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非常专业、尖锐的辩护意见。
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论证面前,许晓莉没有低头,而是严格按照庭审程序查明事实,凭借其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在判决书中将辩护人提出的问题逐一驳斥。就在宣判前,许晓莉依然反复推敲,并多次修改。
宣判后,被告人拿着判决书,前前后后看了几遍后,感慨道:“许庭长这个判决书,不服都不行,我认罪了,不上诉。”获知消息的被告人女婿,也最终表示心服口服。
“责任”求正义
“感谢您帮我追回了被骗款,感谢法官为民着想。”一起诈骗案的受害人张女士专门赶到法院,给许晓莉送上锦旗。
2011年3月至5月间,被告人周某、杨某、程某等人流窜于海安、海门等地,故意将装有假首饰的小包捡起,引诱路人参与折价平分的手段实施诈骗。张女士就是十多名受害人中的一员,共被骗去价值19095元的黄金首饰。知道被骗后,张女士又悔又急,每晚都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
几个月后,张女士意外地接到电话,通知其到海安法院领取退赔款。半信半疑的她多方打听得知,在承办法官许晓莉的多方努力下,被告人亲属代为退出全部赃款,被害人损失全部得到了挽回。
家住海门的张某早早地乘车赶到海安,送上写有“秉公执法、廉洁奉公”八个大字的锦旗,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