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想起了儿时的雨具。
40年前,我们在农村小学上学。那时,农村孩子,春、夏、秋三季都是赤脚上学的。冬季上学,脚上穿得最多的是茅窝,是稻草、茅草、芦花、破布等做成的鞋子,虽说环保,但穿在脚上很难受,容易把脚上的皮磨破。而脚上的皮磨破就会害冻疮。那时,学校曾流传一个顺口溜:老师,老师,你不要怪,我穿的茅窝跑不快。下雨天,赤脚上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即使在冬天,在放学的路上突然下雨或下雪,由于没有带套鞋,也只有赤着脚跑回家。那时候,为了在下雨天、下雪天不影响上学,农村的孩子,尤其是离学校较近的孩子还是有很多办法的。譬如,下雪天,就有的孩子在布鞋上绑着“虾儿”去上学。这“虾儿”不是吃的“虾儿”,而是旧时灌溉工具水车上的连接件。脚上绑着“虾儿”,就像踩高跷,只是没有高跷那么高,走起路来很不方便,为了不把裤管弄脏,还要用手提着裤管走路。就是这样走走,歇歇,走到学校很吃劲。还有的孩子穿木套子上学。所谓木套子,就是用两块与脚(穿上鞋后的长度)同样大小的木板,而且要比较结实的木料,一般用桑树或榆树做比较好。分别在两块木板同一个面的两端用钉子将四块与木板同宽、高厚均为两三厘米的木块钉牢,再把专门的果钉钉在木块的下方,一个木块上钉两个果钉,在走路时起到防滑的作用。然后在木板的前后各打两个小洞,将搓好的麻绳从洞中穿过。使用时将两脚平放在木板上用麻绳将脚(连同鞋子)扎牢。穿木套子走路比绑“虾儿”省力,但在泥泞的路上,要准备一根小树枝,走一段路就要用小树枝剔除木套子下面的粘土。
在冬天,条件好的人家给孩子穿钉鞋去上学。可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钉鞋不是参加体育比赛跑步时穿的那种钉鞋。这种钉鞋是用油布做成的,鞋的底部安了许多圆圆的钉子,由于在特制的布鞋上涂了一层又一层的桐油,雨水透不进去,保证在下雨或下雪的时候,脚不受潮。但由于钉鞋左一层右一层被涂了桐油,硬邦邦的,穿着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上还容易打泡,小孩子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穿的。
那时,没有现在这样又轻又漂亮的自动折叠伞,大多使用油纸做成的伞,还有一种黄色的油布伞,伞骨子是用毛竹做成的,在伞骨子上蒙上一层油布,这种伞经得起狂风暴雨的考验,但是比较笨重,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拿着比较吃劲(尤其是顶风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油布伞。过去,农村还有一种走家串户的匠人叫“修伞匠”,就是专门帮人家修伞的。雨伞,特别是油纸做成的雨伞易破易损,修伞人只要将油纸和浸入桐油的浆料反复在破损处涂抹修补,一会儿就完好无损了,一把修过的伞又好重新使用。油布伞坏了,也可用一块小油布再缝补一下。
那时,还有好多家庭没有雨伞,孩子们是穿着蓑衣上学的。所谓“蓑衣”,是用茅草等做成的“风衣”式的雨具,茅草不容易沾水而且爽水。可以想像的是,茅草做成的蓑衣十分笨重,披在身上很沉很沉。
更多的孩子是戴着斗篷上学,斗篷是用芦柴片或竹片编成的,在芦柴片或竹片之间再放些晒干的芦苇叶子,叶子上涂上桐油,使雨水难以渗透。不过,雨下大了再好的斗篷也没用,因为从腰间向下斗篷是遮不到的。最好的办法是,头上戴斗篷,身上披蓑衣。这样的情景,我们在梦中还时常见到。
现在的农村也铺设了水泥路或柏油路,最差的也是沙石路,下雨天,孩子们撑着折叠伞,五颜六色的,十分漂亮。谁也无法想像从前的雨具了。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极为短暂,回顾雨具变化的这段小史,是提醒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