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正义”
————记海安法院刑庭副庭长许晓莉
“活生生的正义”————这是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法官的生动定义。对于动辄可让人身陷囹圄的刑事法官而言,正义不仅仅是判决书中记载的最终结论,更是案件审理过程中闪耀的人性和智慧。
海安法院刑庭副庭长许晓莉,一位已经在刑事审判领域扎根十二年的女法官,正是用行动演绎着一幕幕生动的“正义之歌”。
“公心”为民生
2014年正月,年味还未散去,一起棘手的案件就摆在了许晓莉的桌上,海安某企业的一老板被指控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罪。
许晓莉翻开卷宗,里面有一叠厚厚的材料,是三百多名被害人的陈述。看完之后,许晓莉意识到案件不仅复杂,而且涉及到一方稳定,决不能草率作出判决。
就在案件审理按部就班推进时,该企业的职工与众多被害人纷纷到法院、政府信访,加之被告人在庭审中对集资诈骗犯罪事实矢口否认,更加激化了被害人的情绪,各方矛盾十分尖锐,案件审理一度陷入困境。
许晓莉多次亲自接待当事人,详细了解诉求,同时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在保证该企业职工薪酬问题优先处理的情况下,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最大程度降低被害人损失。
在这期间,许晓莉连续加班一个月,将三百多名被害人的损失逐一核算,确保准确无误。
历时十个月,这起涉案人数多达三百余人,涉案金额高达六千万元的案件最终画上完美句号,被告人未提出上诉,被害人无一人信访。
许晓莉在办案过程中,不仅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还心系百姓,注重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正是凭着这种清晰的办案思路和认真的办案态度,她所承办的各种复杂案件总是最大限度地达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责任”求正义
了解许晓莉的人都佩服她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端倪、能辨真伪、能识破绽。其实,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作为一名刑事法官,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因为案件质量就是生命线。许晓莉曾审理过这样一起受贿案件,被告人是如东县人,在当地社会关系盘根错节,侦查阶段曾遭遇重大阻力,检察院将案件移送海安审理。
不出所料,庭审中被告人避重就轻,对其中15万元的指控拒不承认,且持极不配合的态度,案件审理一度停滞。要想查清事实,证人证言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多次联系后,重要证人仍不愿出庭。
“证人不来,我们就去找他核实。”说走就走,雷厉风行的许晓莉顾不上外面下着瓢泼大雨,会同控辩双方一同前往如东,后又连夜赶往南通监狱。此行十分顺利,两位证人描述的细节与被告人此前的供述和相关证据一一吻合。在大量的事实面前,被告人只能低头认罪。
“不枉不纵、不偏不倚,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凭着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许晓莉出色审结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疑难案件,牢牢托起手中的天平,维护着法律的正义。
“专业”化质疑
“许庭长,您在判决书中的说理真是无懈可击,我会把您这篇判决作为范例,给我的学生讲授。”放下电话,许晓莉长长地舒了口气。
2014年4月,许晓莉担任了一起资源环境类刑事案件的审判长。涉案单位系一家化工厂,将生产中违规处理的固体废物,倾倒于黄海堤边,险些造成严重污染事故。
这是海安法院全面启动资源环境纠纷案件“三审合一”集中审判后,受理的首起案件,引发各界极大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被告人的女婿是某重点政法院校教授,案件还未审理,便致电许晓莉,声称其已就此案多次向业内专家咨询,均认为不构成犯罪,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庭审中,辩护人亦就本案中的法律适用问题、事实认定问题等诸多问题提出了非常专业、尖锐的辩护意见。
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论证面前,法学科班出身的许晓莉没有低头,而是严格按照庭审程序查明事实,凭借其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在判决书中将辩护人提出的问题逐一驳斥。就在宣判前,许晓莉依然反复推敲,并多次修改。
宣判后,被告人拿着判决书,前前后后看了几遍后,感慨道:“许庭长这个判决书,不服都不行,我认罪了,不上诉。”获知消息的被告人女婿,也最终表示心服口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许晓莉用法律的睿智和理性维护着正义,用女性的柔韧与亲和演绎着精彩,将火红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神圣的审判事业。她也收获了一系列荣誉,多次获得海安法院“星级法官”、“办案能手”荣誉称号,曾连续五年被县政府嘉奖,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先后被评为“市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 “南通市维护妇女权益先进个人”,2013年被市中院评为“办案标兵”,2014年被省高院记个人二等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许晓莉正以饱满的热情在维护司法公正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用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去书写更加精彩厚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