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160317/4-16031GA441F2.jpg)
“这是给孩子买的试卷,要提醒他每天做,拜托您了。”3月11日,小杨收拾完自己的生活用品,即将离开生活了11年的“前夫”小李家,轻声对小李的母亲嘱咐。
几个月前,小杨与小李一家之间可没有这样的轻声细语。2004年,小杨与小李经人介绍相识结婚,2007年生育李建。婚后,小李一直在上海搞装潢,小杨则经常去上海帮忙。生活中,个性较强的两个80后常常因家庭琐事产生矛盾,小李于2013、2014年两次起诉要求离婚,未获法院支持。今年10月,他第三次向海安法院提起诉讼。
小李一家对小杨冷眼相对,申明坚决要求离婚,没有存款只有债务。
婚姻纠纷判决并不难,更重要的是如何化解矛盾,解开当事人心理上的疙瘩。小杨母女的“疙瘩”很大程度受家庭变故的影响。该案承办人莫亚敏多次找到小杨娘家舅舅、姐夫等人,利用送达、调查、调解等一切机会给小杨母女讲法律规定,说人情道理。小杨母女渐渐放下激烈的对抗情绪,向法官提出了明晰的请求。
经过反复进村调查、调解,多方邀请村干部、双方亲友做思想工作,双方达成儿子由小李抚养,小李一次性补偿小杨人民币30万余元的离婚协议。当天下午,补偿款到位后,莫亚敏陪同小杨到小李家取回生活用品,遂出现前文一幕。
采访中,海安南莫法庭庭长袁慧剑表示,巧借第三方力量化解矛盾,比法官单打独斗效果明显。南莫法庭将在今后工作中巩固相关做法,促进基层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