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 音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人民法院报》2017年11月12日:海安执行 “大脑”更强“腿”更长
  发布时间:2017-12-15 18:06:27 打印 字号: | |
去年以来,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以信息化技术突破传统执行模式瓶颈,助推破解“执行难”。截至2017年9月30日,新收执行案件7115件,执结5786件,执行到位标的额31.95亿元,审限内结案率98.67%。海安法院执行局被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三等功。

打造“最强大脑” 实现执行管理集约化

“破解‘执行难’,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找人查物、协调作战的时效和实效。” 海安法院院长任智峰多次强调。

在院党组的高度重视下,该院在全市率先建成执行指挥中心,做到阵地、人员、设备、机制“四到位”。高标准配备电脑、执行指挥系统,配置20块42寸液晶屏作为屏幕墙。成立指挥中心小组,调配计算机专业干警负责中心系统维护。执行大厅实行柜台式办公,流动播放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动漫,集执行指挥、接待、教育警示等多功能于一体。

指挥中心对接法院自主研发的“可视化智能管理平台”,能全面展示执行质效数据分析,每天自定义抓取重要数据,实现质效指标动态监管。建立执行督办短信平台,对节点事项给予预警、提醒、督办,实现执行节点实时监督。

利用单兵执法仪、4G移动车载指挥系统,执行现场影像实时传输至指挥中心,对接上级法院指挥系统,远程指挥44次,调配干警1100余人,突发处置10余次。

驱动“数据跑腿” 促进执行信息精准化

“运用信息化深度研判数据与执行法官的负责担当,是本案执行成功的‘一体双翼’。”执行局局长王德俊介绍的是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件。

被执行人系外市公司,在当地法院有数十起未执结案件。海安法院执行法官通过多次网上查询,研究比对账户关联度,发现被执行公司的混同公司及员工个人账户,其收支均为代被执行公司履行收缴费,最终确认两账户资产为被执行公司资产,成功全额执结237万元。该案例被央视二套司法改革成果汇报栏目采用。

2014年,海安法院率先与县农商行共同开发联网系统,将其纳入“点对点”查控系统。2016年以来,网上累计查询13756.8万元,冻结9972.3万元,扣划1081.7万元。运用网上委托系统,发出协助执行通知301份,委托外地法院成功办结152件次。因第一时间有效配合上级法院或外地法院协助执行委托,多次获通报表扬。

以信息化思路和手段推进网格执行。海安法院推动县委政法委出台文件,明确相关部门协助执行义务,并将协助情况纳入地方综治考核。对接综治网格系统,将执行“找人、查物”纳入网格员职责,建立网格员联系微信群,借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众力量,获取有效执行信息135条。建立执行工作微信群,实现执行人员、车辆集约化使用。

延伸“信息臂膀” 推动执行工作实效化

海安法院以资产变现率提升、社会诚信度提高及司法公信力增强,为体现执行工作实效的重要指标,以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相关工作。

全面推行网上司法拍卖,指挥中心专人负责网拍品调查、标的物资料上传、接洽工作,提升司法拍卖效果。启动“E拍贷”融资服务平台,广泛宣传,积极沟通,提升实际运用率。2016年以来,贷款融资380余万元。对需处置资产266件进行公开拍卖,成交109件,成交金额33279.9万元,溢价率9.07%。

“钱是在你们这里交吗?快把我从黑名单上撤下来吧。”40多岁的李某风尘仆仆赶到法院执行大厅,主动交上执行款2万元。

被执行人李某长期在深圳工作生活并无联系方式,海安法院将其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通过“两台一报”“两微一端”及行政服务中心、全县53家银行网点电子屏,进行全方位曝光。李某亲友看到后,微信转发给他,遂出现上面一幕。

为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该院与县文明办牵头组织县人大办、发改委、市监局、旅游局等14家单位,联合制定了《海安县“构建诚信、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明确各部门在职权内对失信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一定范围内通报等惩戒措施。

2016年以来,海安法院通过全国法院被执行人名单库平台曝光被执行人5902人次,通过各类媒体曝光失信被执行人7期315人次。

为增强执行工作透明度,海安法院自主研发“二代身份证查询系统”,投放诉讼服务中心及各人民法庭,便利当事人获取案件执行信息。短信推送案件承办人及关键流程节点信息,设置电子查询屏,确保流程节点透明可查。常态化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执行监督,与县检察院建立“专线联络”机制,对矛盾激化、重大影响案件进行监督。

海安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推介执行经典案例,在各类媒体推送执行工作报道900余篇,通过微信图文宣传集中执行活动,单次22000余人围观,网友纷纷点赞,凝聚了执行“正能量”。
责任编辑:海安市法院管理员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