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培培,现任南通海安市法院高新区法庭庭长。她曾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获得各级嘉奖11次,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法院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称号,被省高级法院评为“调解能手”“涉诉矛盾化解先进个人”“全省法院优秀共产党员”。
2000年7月,从南京政治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的丁培培,回到家乡海安,一头扎进基层人民法庭,如今已是第19个年头。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到庭长,干一岗爱一岗,她的“根”在这儿,她的“心”在她热爱的乡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忘初心使命,以如水的情怀,为民担当,真情守护。
根据省委政法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跟班先进找差距”活动的要求,我和南通市法学会秘书长葛重兵一道,跟随丁培培,敲开法院家事审判工作的“院门”。踏进小家小户,贴近真实冷暖,近距离感受法官“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司法为民情怀。
法者仁心:她的那些“儿女情长”
7月15日,我们来到海安,丁培培将我们带进高新区法庭。“涓之细,水至柔”,她与我们谈话娓娓道来,眉眼间自带微笑,这是我对丁培培法官的第一印象。
在丁培培办公室稍作休整,还没来得及看清楚这个“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的办公室全貌,她便告诉我们,她要去做些准备,晚些时候要到一起离婚案件家庭进行回访,我们当即表示跟她一同前往。
据了解,高新区法庭承担了全院近半数的家事案件。去年下半年,海安法院将开发区、高新区、大公镇的家事案件集中至高新区法庭审理并成立了专业家事审判庭,采取“2+1+2+4”模式,配置两名员额法官、一名法官助理、两名书记员和四名人民调解员,诉前、诉中、诉后区分不同方式化解,加大纠纷处理力度。
一路上,丁培培把这个特殊家庭的情况向我们做了介绍,让人听了不禁有些心酸。这家男主人曹军(化名)与前妻陈芳(化名)在2003年经人介绍相识并结婚,近年来因家庭生活琐事产生矛盾,陈芳已离家出走2年多。其间,曹军多次到远在西南省份偏僻农村的陈芳娘家试图挽回婚姻但未果。两人婚后共同生育了两个女儿,大女儿患有先天性青光眼,双目失明,为一级残疾,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二女儿尚在上小学。曹军常年在外务工,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只能托付给年逾六旬的爷爷照料。了解到曹军的家庭困难后,丁培培并没有急于判决,而是想方设法与陈芳的父母沟通,积极联系陈芳在海安的亲戚,发动亲朋好友多方做陈芳的工作,努力促使夫妻重归于好、维持家庭。由于陈芳态度坚决,以及至今未归的事实,法院最终判决曹军与陈芳离婚,两个女儿暂由曹军抚养。
我们在丁培培的带领下,敲响了曹军家的门。曹军父亲闻声替我们开了门。他大概是刚外出归来,额头上还有来不及擦拭的汗水。进入曹军家,我们看到沙发上坐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她正摸索着糊着纸盒一样的东西。
曹军父亲招呼着我们坐下,很熟稔地跟丁培培说起了家中的近况。我们得知曹军春节后就外出务工,曹军父亲在家不仅要照顾两个孙女,还要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大孙女懂事,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在好心人帮助下日常糊点纸盒,挣点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刚聊没一会儿,爷爷又急匆匆地外出接小孙女回家。
丁培培合上手中的笔记本,收起笔,坐到眼睛残疾的女孩身边,默默帮着分拣红色塑料袋里的纸盒子,女孩每糊好一个,丁培培顺手递过去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行的书记员吉顺林告诉我们,家事案件中有不少当事人生活困难,为此,丁培培都坚持案后回访,及时帮助当事人解决困难,送去司法温暖,她还经常自掏腰包帮一些困难家庭购置生活用品。
“老百姓一辈子也许就打这么一次官司,咱们不能不当回事儿啊!”丁培培俯首为民,埋首卷宗,为了每月几百块钱的赡养费能否履行到位而忧心,为了离婚案件里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而担心......为了亲情修复,睦邻友好,老幼皆有所依,在她的心里,当事人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她说办一件案子,就要操一份心。
智圆行方:细水长流则能穿石
“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开庭、调解、调查、保全......”丁培培笑谈,自己的工作和大多数法官一样,每天都有开不完的庭,写不完的调解书和判决书,平均每个工作日要审结2起案件。
高新法庭现有7名员额法官,全年收案约2000件,每名法官年人均审理案件近300件。此外,根据全院案件繁简分流的要求,高新区法庭还负责审理高新区、开发区、大公镇范围内的疑难复杂案件,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即便如此,丁培培和同事们始终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注重对当事人说服引导,妥善解决纠纷,实现案结事了。
7月16日,我们再次跟随丁培培外出办公,调解一起较为复杂的继承纠纷案件,这已经是丁培培和其同事史友军的第五次调解。
去年,同父异母的四人为了两处房屋的继承发生纠纷并诉至法院。经过综合分析案情,了解全部当事人背景,丁培培和同事敏锐意识到,当事人之间虽然有由来已久的家庭矛盾且曾经发生过几次诉讼,但最近一次诉讼是经调解结案并履行到位,这起房产继承纠纷存在调解可能性。
丁培培带着我们到达涉案房屋现场后,便楼上楼下来回不停地查看房屋,向当事人仔细了解房屋情况,并以亲情感化为突破点,耐心细致地做当事人思想工作,力促亲人之间握手言和、重拾亲情。
当事人看着丁培培被汗水浸湿的制服,表示一定会配合法院做好调解工作。离开现场后,丁培培说,后面还要继续做好对方当事人的调解工作,多沟通、多交流,调解到位就可以解决判决解决不了的判后难题。
在跟班学习期间,我们还了解到,海安市在今年上半年开展了“无讼无访无刑事案件村(社区)”(简称“三无村(社区)”)创建活动。在丁培培带领下,高新区法庭全力参与“三无村(社区)”创建活动,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丁培培作为片区法官,负责参与复兴社区的无讼创建工作,及时开展调解化解纠纷,努力让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
多少案卷上画有江河奔腾?在跟班学习期间,我了解到丁培培经手的案件,既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也没有触目惊心的情节,多的是我们身边常谈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丁培培以其温润如水的细腻情感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将对群众赤诚的爱、深厚的情融入每起案件,充分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帮助解决当事人生产生活困难,鼓励和促成当事人握手言和,将矛盾特别是容易激化的家庭纠纷化解于无形,这是她多年来坚守的初心使命,她的这种精神也让我对初心使命的理解和把握更深、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