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承揽人吴某将工人薪酬扣除30%作为保证金,以保证工人来年继续为其服务,当工人要求支付剩余薪酬时予以回绝。18日,随着终审判决书的送达,海安市人民法院审结这起劳务合同纠纷案。法院认为,吴某的行为侵犯了提供劳务者的权利,判决其支付尚欠工人的劳务费83000余元。
去年10月,万某经人介绍,来到吴某承揽的某建筑工地上打工。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务合同,吴某与万某口头约定,由万某组织人员为工程提供瓦工劳务。此后万某带人入场施工,期间领取生活费11万余元。
今年1月,万某因追索劳务费与吴某发生纠纷,公安机关出警并现场处结。双方协商,吴某扣完成量的30%做保证金,结算70%发工人工资。此后,吴某向万某出具了工程完成量的结算单据,主要内容为:“金额360000元,付70%即252000元。”出具单据后,吴某直接向万某手下的15名工人给付劳务费合计163530元,扣去此前已向万某支付的生活费,其尚欠万某劳务费83970元,但未再向万某给付。
2019年春节过后,吴某于工地重新开工前,多次联系万某继续进场施工,万某未予理睬。吴某只得找他人继续施工,完成工程。
找吴某索要剩下未结的劳务费未果后,万某将吴某告上法庭。法庭上,吴某认为,未给付的劳务费是保证金,万某年后没有继续为自己提供劳务服务,所以不应拿这笔钱,而按照两人此前的约定,自己已按序时进度支付到位。
海安法院审理后认为,一方向他方提供劳务,他方给付报酬,双方形成劳务合同关系。虽然万某未再提供劳务,但其有权取得应得的报酬。尽管吴某要求万某方以应得的劳动报酬来作为继续做工的保证,且万某在派出所承认暂扣30%作为来年继续做工的保证,但该条件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不应对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据此,法院依法作出前述判决。
法官提醒,自愿劳动是劳动领域的基本原则,以扣押薪酬的方式强逼继续提供劳动或劳务的做法,是得不到法律支持的。
通讯员韩丽霞 记者王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