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 音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江苏法制报》2020年3月23日第A01版:海安法院战疫助力市域社会治理
  发布时间:2020-03-24 08:58:36 打印 字号: | |

在疫情防控期,海安市法院运用法治思维应对大考,推动力量下沉、重心下移,努力让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助力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体系,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构筑司法屏障。
司法之力 打通堵点难点
海安作为有名的“建筑之乡”,二十多家海安籍建筑企业中,有的已将业务范围拓展到全国。疫情发生,这些建筑企业能否经受住这场严峻的考验?
“越是艰巨时期,越是让人静下心思考的时期。”海安法院运用司法大数据分析思维,出台《海安建筑企业涉诉情况分析报告》,从技术革新、内务管理、风险防范全方位融入法治思维,牵引着建筑企业巧借“疫情”休眠期,增强发展动能,奏响“蝶变”序曲。
“该报告对加强建筑企业、建筑行业的规范管理和健康发展很有价值。”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于立忠批示肯定。
动能塑造与破解难题,二者相辅相成。海安法院在助推疫情期间行业治理过程中,善用司法之力突破瓶颈,推动系列难题的破解。结合教育培训、美容健身预付式消费纠纷运用发散思维,对可能引发的案件类型成因、法律适用、司法应对之策等方面开展深入分析思考,通过司法建议、调研报告等形式发出风险预警,获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大局情怀 助力活力重启
“由于疫情期间交通管制,我原以为收到生产设备遥遥无期,复工复产的进度也会受影响。不曾想到海安法院效率如此之高,安排我在线竞拍付款,一周内就走完手续了。现在只等顺丰送货给我,关键全程可视,这下我安心无忧了。”外省买家某剪板机制造公司负责人李先生在微信连线时高兴地对记者说。
疫情不止步、服务不打烊。疫情期间,海安法院用时一周便将首度上线的七件拍品全部成交,单品最高溢价率54%,成效额达1900万余元,有效盘活优质资源,进一步释放了经济活力。为市场清障化瘀,促进资金融通,海安法院并没有止步于案件层面,更将司法服务送到企业门口,为企业复工复产按下活力“重启键”。
针对民企的融资压力、债务风险,尤其在疫情期间经营成本上升的状况,海安法院建立与金融监管、行业协会等多渠道的沟通机制。联合工会、工商联、人社部门以及行业商会共同打造涉企纠纷调处中心,全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深入企业开展涉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组建法官“云端”服务团,在线解答企业有关合同、劳资等方面的法律疑问。出台应对疫情服务保障民企发展16条意见,获海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巧荣批示肯定。
统筹疫情防控与司法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工作,海安法院牢牢守住企业破产法所规定的工作时间节点,高效推进破产案件审理。2019年底,海安法院经审查裁定受理一起“执转破”案件,同时报刊公告债权申报及会议召开信息。为减小疫情对案件审理进度的影响,该院于2月28日通过网上庭审系统召开该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同时及时给予企业运营方面的指导建议,司法助力破产企业平稳渡过疫情难关。
拳拳之心 织牢疫情防控网
2月28日一大早,海安法院高新区法庭刚开门,一名面带口罩的男青年手捧一束玫瑰花,快步走入“家和万事兴”调解工作站内。人民调解员许夕勤接待了这位男青年,这束玫瑰花让他心里顿时有了底。受疫情影响,他前些日子通过手机连线调处了一起离婚纠纷,当事人之间因男方生活习惯而生罅隙,加之年轻人一方不愿低头、一方不愿原谅,纠纷调处由此搁浅。
这束花不就是男方态度有所转变、纠纷势态有所转机的象征吗?虽然隔着口罩、落座相距数米远,但在老许的悉心调解下,两个人的心又紧紧贴到了一起。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好如初。
将法理情相交融的纠纷化解工作,作为融入和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海安法院充分运用社会治理网格,打造由驻村法官工作联系点、驻庭调解工作站、驻专业部门调处工作室组成的三级诉前调解网络,实现机制、力量、职能、调度“四度融合”,同时借助网络手段搭建线上线下多元纠纷化解平台,通过远程视频庭审、在线调解方式,切实满足当事人的诉讼需求。在打造社会治理“三级”网络、“四度融合”的同时,海安法院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精心研究工作细节,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劳务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审判领域推行要素式审判方式,实施法律文书送达理念、方法、平台“三新”工程,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向精细处推进。
责任编辑:海安市法院管理员
联系我们